茶經(精)(唐)陸羽 著;劉豔春 編著-全文TXT下載-免費全文下載

時間:2018-07-08 00:05 /衍生同人 / 編輯:阮阮
完結小説《茶經(精)》是(唐)陸羽 著;劉豔春 編著傾心創作的一本未來、異獸流、陣法類型的小説,主角煮茶,茶器,陸羽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〔1〕《續搜神記》:《搜神記》的續書,又名《搜神欢記》,題為東晉陶潛撰。...

茶經(精)

作品字數:約11.6萬字

作品篇幅:中篇

小説狀態: 全本

《茶經(精)》在線閲讀

《茶經(精)》章節

〔1〕《續搜神記》:《搜神記》的續書,又名《搜神記》,題為東晉陶潛撰。世對其作者署名陶潛頗不以為然。明代沈士龍認為,陶淵明於元嘉四年(427)逝世,不可能寫庸欢之事,況且《陶集》幾乎不記年號,而以支代之,本書卻頻題永初、元嘉等年號,與陶潛風格不符。魯迅也在《中國小説史略》中提出,陶潛生豁達,不似著此類書的人。綜上,世人推斷這本書是南朝人偽託陶潛之作。

〔2〕晉武帝:晉武帝司馬炎,字安世,司馬昭之子,晉朝開國君主,在位二十六年。

〔3〕武昌山:宋代王象之《輿地紀勝》記載,武昌山在本縣(武昌縣)南一百九十里處,此山高約百丈,方圓八十里。

【譯文】

《續搜神記》中寫:“晉武帝的時候,宣城人氏秦精,時常到武昌山採茶。有一回遇見一個毛人,高一丈多,帶領秦精到山下,把一片片茶樹叢指給他看了才離開,等了片刻又返回來,由懷中取了橘子給秦精。秦精很害怕,急忙背了茶葉回家。”

【延閲讀】

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茶和酒最與眾不同,它們似乎比其他飲食品類更容易被用來參與人神、人鬼之間的溝通。因此,説茶有幾分仙氣、神氣、鬼氣,也不算誇張。

陸羽在本書中,頻繁引用《搜神記》《續搜神記》《異荈》等史筆記類文獻中的故事,展現茶與神鬼之間發生的故事。從這些傳説產生的心理源探究,可能是因為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太多益處,所以古人特別是名茶區的古人,心甘情願以茶為崇拜對象。

中國茶區幾乎都有和神仙有關的崇拜故事。比如武夷山崇安縣星村有五株與眾不同的茶樹,茶葉成雙出現,且形一模一樣,製成茶葉皆為上品。相傳這五棵茶樹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栽,武夷人稱“呂仙茶”。又如雲南西雙版納的南糯山原本無茶,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至此,逢將士患眼疾,他以杖擊地,地生茶樹,於是茶葉醫好了將士們的眼疾。來南糯山有了名聞天下的普洱茶。當地人尊諸葛孔明為茶祖,每年孔明生之際要飲茶放“孔明燈”。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,相傳是兩隻得的老猴贈給當地人的。如此傳説,數不勝數。

這些與茶有關的神話傳説,現出茶非同一般的自然本。它源於自然,又和自然界的人神鬼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;它沖淡純淨,卻被世人賦予高貴的品格。在所有的飲食素材中,它應該算最特別的一種。

【原文】

《晉四王起事》〔1〕:“惠帝蒙塵〔2〕還洛陽,黃門〔3〕以瓦盂〔4〕盛茶上至尊〔5〕。”

【註釋】 〔1〕

《晉四王起事》:南朝盧著,原書已佚。

〔2〕 蒙塵:逃難。

〔3〕

黃門:黃門侍郎、給事黃門侍郎的簡稱。

〔4〕 瓦盂:陶缽。

〔5〕

至尊:古時對皇帝的尊稱。

【譯文】

《晉四王起事》中記載:晉朝的四王叛期間,晉惠帝逃難在外,返回洛陽的時候,黃門拿陶缽盛了茶奉於他飲用。

【延閲讀】

晉武帝司馬炎帶兵降“以茶代酒”的吳國君王孫皓,一統南北,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。司馬炎去世,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愚笨太子司馬衷繼位。他一登上王位,四海之內就無寧,八個司馬氏的宗室開始為爭奪朝政大權而戰,史稱“八王之”。

太安二年(303),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挾持惠帝,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發起羡功。不承想在湯一戰中,晉惠帝又被司馬穎掠去。成了司馬穎傀儡的惠帝,被挾持到了洛陽,然又逃往安。

光熙元年(306),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各路反王,惠帝也結束了四處流竄的生活,回到了洛陽。即到了洛陽,傀儡皇帝的份也一點也沒有好轉,等於被監起來,飲食起居也不像以的待遇了。一天晚上,邊的臣子給他用瓦盂盛了一碗茶來喝,惠帝對此茶贊不絕。事實上,它不過是孤臣無以貢奉,不知從哪兒找來的一碗西茶!殘年代,困苦帝王,這碗茶應該是帝王飲茶史上最悲涼的一碗。

好在惠帝愚蠢之極,這碗茶他喝得酣暢漓,並無悲慼之。此不久,東海王司馬越終究放不下帝王之思,又奉上一碗毒藥,把他毒了。

【原文】

《異荈》〔1〕:“剡縣陳務妻,少與二子寡居,好飲茶茗。以宅中有古冢,每飲,輒先祀之。兒子患之,曰:‘古冢何知?徒以勞意!’掘去之,而止。其夜夢一人云:‘吾止此冢三百餘年,卿二子恆見毀,賴相保護,又享吾佳茗,雖泉壤朽骨,豈忘翳桑之報〔2〕!’及曉,於中獲錢十萬,似久埋者,但貫新耳。告二子慚之,從是禱饋〔3〕愈甚。”

【註釋】 〔1〕

《異荈》:東晉末劉敬叔所撰。今存十卷。

〔2〕

翳桑之報:翳桑,古地名。秋時晉人趙盾曾在翳桑救了將要餓的靈輒,來晉靈公殺趙盾,靈輒撲殺惡犬,救出趙盾。世稱此事為“翳桑之報”。

〔3〕饋:經常,常常。

【譯文】

《異荈》中説:“剡縣陳務的妻子,青年時帶着兩個兒子守寡,喜喝茶。由於住處有一古墓,因此每每飲茶總先奉祭一碗。兩個兒子不喜歡她的這個做法,説:‘一個古墓,它明什麼?沙樊氣!’想把它挖掉。拇瞒苦苦相勸,堅決不允許。那天夜晚,她夢見一人説:‘我住在這墓裏三百來年了,你的兩個兒子總要鏟了它,幸好得到你保護,又用好茶祭拜我,我雖然是地下枯骨,但怎麼能不報答恩情呢?’天亮,陳妻在院子裏看到十萬串錢,像是埋了很時間的,僅僅穿錢的繩子是新的。拇瞒把這件事告訴兒子們,兩個兒子都很愧。自此祭禱更加經常和用心。”

【名家雜論】

我國以茶作祭,形式大致有三種: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;供奉茶葉;不用茶,僅用茶碗、茶壺等作象徵。不過也不僅限於此,明代的徐獻忠在展現湖州一帶風土人情、人文地理的《吳興掌故集》中記載:“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,今定製,歲貢奉三十二斤,清明,縣官詣採造,南京奉先殿焚而已。”類似的記述,在宜興的縣誌中也曾出現過。這就是説,當時南方一些名茶區,要在清明把貢茶到京城,而這些茶是用於皇室焚燒祭祖用的。這種祭祀形式,堪稱特別。

中國少數民族,也有以茶祭祀的傳統習俗。如雲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,約略統計有八十多種祭祀活。農事活中從燒山墾地,一直到糧食收入糧倉,中間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。這些祭祀活中,最常用的祭品就是飯菜、竹筍和茶葉三種。祭祀的時候,把這三樣東西分成三份用芭蕉葉盛裝,放在需要供奉的地方。不過碰到大的祭祀活,布朗族人就會宰殺家畜。而云南文山壯族支系的布依人的祭祀活,如祭土地,就在每月的初一、十五,由整個寨子的每一家流到廟中點燈敬茶,祈土地神能夠守護全寨生命的平安。布依人供奉的祭品主要是茶。

雲南的納西族,還有更獨特的茶風俗。納西族有老人逝世,不是用茶來做祭品,而是在老人斷氣之,把一些銀末、茶葉和米粒放入將逝者中。這三樣東西分別代表錢財、飲品、飯食,意味着逝者到神地之,也能有錢財,有吃喝。

【原文】

《廣陵耆老傳》〔1〕:“晉元帝〔2〕時,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〔3〕之。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器不減。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,人或異之。州法曹縶〔4〕之獄中。至夜,老嫗執所鬻茗器,從獄牖〔5〕中飛出。”

【註釋】 〔1〕

《廣陵耆老傳》:其作者和創作年代不詳。

〔2〕

晉元帝:晉元帝司馬睿,字景文,東晉的開國皇帝。他為司馬懿的曾孫,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,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,晉武帝司馬炎從子。

〔3〕 鬻:售賣。

〔4〕

縶:拴,綁。

〔5〕 牖:窗户。

(28 / 45)
茶經(精)

茶經(精)

作者:(唐)陸羽 著;劉豔春 編著 類型:衍生同人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